第三届中华设计奖“生活美学” 设计大赛公告

设计雕琢美好生活,创新聚合两岸青年,第三届中华设计奖以“生活美学”为主题。生活美学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设计不仅仅是满足日常生活必须之物,更是提升我们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美好存在,当设计的美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提供了情感的愉悦和满足,就成为了生活美学的重要内容。大赛旨在通过设计让美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从而提高对美的认识、体验到美的价值。

一、组织架构

(一)指导单位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

(二)主办单位

          中国台湾网

          中华职业教育社

          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政府

          宁波文博会组委会

          台湾设计联盟

(三)承办单位

          上海宜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知产中国)

(四)合作

          阿里巴巴原创保护计划将为参赛作品创意保护及商业变现提供支持

二、评审机构

成立大赛评审委员会

大赛评审委员会由海峡两岸暨港澳台资深专家组成,负责制定大赛的评审规则及评审办法、遴选本届大赛评委成员、审核最终获奖名单等。大赛组委会邀请来自设计、文化、投资、创意产业等不同领域人士担任大赛年度评委,评委在大赛评审委员会指导下开展评审工作。

大赛评审委员会组成:

主 任:鲁晓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长江学者

副主任:林磐耸      台湾设计联盟理事长

    李淳寅      亚太设计师联盟联合主席、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前主席

    余隋怀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

    范圣玺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博导

    邓 嵘      江南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

    郝凝辉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王侠军      台湾艺术家、中国现代玻璃之父、“八方新气”白瓷品牌创始人

三、大赛主题:生活美学

第三届中华设计奖主题为:生活美学,大赛面向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各类兼具创新性、文化性、实用性的生活用品,旨在为消费者发掘更多彰显生活品质、提升幸福感的优质设计,大赛关注外观设计和功能设计的创新的同时,也关注产品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奖项设置

产品组

金   奖         1项         奖金20万元、奖杯、证书

银   奖         2项         奖金5万元、奖杯、证书

铜   奖         3项         奖金2万元、奖杯、证书

最佳组织奖         1项         奖金1万元、奖杯、证书

最佳创新奖         1项         奖金1万元、奖杯、证书

入 围 奖         若干       证书

概念组

金   奖         1项         奖金10万元、奖杯、证书

银   奖         2项         奖金 5万元、奖杯、证书

铜   奖         3项         奖金 2万元、奖杯、证书

最佳组织奖         1项         奖金 1万元、奖杯、证书

最佳创新奖         1项         奖金 1万元、奖杯、证书

入 围 奖         若干        证书

特设奖项

品牌人气奖         2项         奖金 2万元、奖杯、证书  

网友人气奖         2项         奖金 2万元、奖杯、证书

新 锐 奖         10项       奖金 3000元、证书

征集对象

院校在校师生、专业设计机构、设计公司、独立设计师等。可以个人或团队为单位报名。

五、大赛时间安排

(一)2019年6月20日-2019年12月31日  作品征集

(二)2020年1月           大赛初评

(三)2020年1月           大赛终评

(四)2020年1月           "特设奖"获奖线上公布

(五)时间待定            颁奖典礼暨海峡两岸青年设计论坛

六、报名方式

登陆大赛官网“知产中国”(www.cidip.cn)或登录“阿里巴巴原创平台”(yc.alibaba.com)访问“大赛”专区,根据页面提示和相关说明完成报名和作品提交流程。

如提交实物作品,请采用邮寄方式;但如出现作品送达延迟、丢失或损坏,由本人承担相关责任。

本大赛不收取报名、参评、参展等费用。

参评产品寄送费和领奖交通食宿费,由参评者自行承担。

七、报名要求

(一)设计内容要求

适应市场,兼具文化性、创新性、实用性的创意作品,彰显品质生活。设计方案需充分考虑并表现出作品设计人文关怀、功能创新、材料环保、用户体验等方面。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或其它任何权利;若有其他不诚信行为,大赛组委会将取消其获奖资格。

大赛组委会优先考虑贴近生活、具备一定创新引导的、能有效进行商品孵化的设计。包括但不仅限于:日常使用中的刚需程度大、智能生活设计、孵化成本与周期小、有自主知识产权等。

例:

1、品类维度

        1.1 日常使用频率高的。例如:每天使用多次﹥每天使用一次﹥每周使用一次……

        1.2 用户使用需求强的,例如:用户在多个场景中有使用需求的,用户在多个时间段有使用需求的等。

2、孵化便捷性维度

        2.1 产品孵化成本小的,例如:创意文具、生活用品、批量化摆件等产品类别。

        2.2 生产周期短或者生产难度低的产品。

  注:孵化产品必须有拥自主知识产权。

(二)设计提交形式要求 

1、网上参赛

本次大赛采用网上报名方式。所有参赛者将通过指定的报名通道提交作品,并认真填写相关内容和说明。

填报设计概念论述(300字左右)和设计图纸。

设计图纸要求:

A3竖版设计排版图1张,不同角度渲染图、设计效果图或实物图片不超过12张。分辨率不低于300dpi,jpg格式,单张图片大小不超过5M。

设计图纸必须包含以下内容:本次参赛作品名称、作品主题、彩色效果图、基本外观尺寸图,产品设计说明。

设计图纸不得出现以下内容:参赛者所在单位、姓名(包括英文或拼音缩写)或与参赛者身份有关的任何图标、图形等。

2、设计作品实物

  2.1  产品组

参赛作品必须为产品实物,参赛者网上报名成功后即可寄出产品实物。

  2.2 概念组

概念组不要求寄送实物。

八、作品寄送

(一)寄送时间、地址

1、产品组参赛者报名成功后即可寄送产品,截止收件日期为2019年12月31日;

2、 收件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梦栖小镇设计中心南区4号楼302

收件人:中华设计奖组委会(祝捷老师)

联系方式: 157 0008 1896

(二)邮寄费用及作品退回

1、所有因作品寄送与退回所产生的费用,均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2、为进一步推广优秀参赛作品,组委会将在赛后进行作品展览活动。原则上,获奖作品需永久留存大赛组委会,用于中华设计奖展览馆展品陈列,其他参赛作品将在展览结束后统一寄回。

(三)作品损坏处理

1、作品如在运输过程中破损,组委会将在收到货物的第一时间拍照联系参赛者,参赛者可根据作品签收和破损情况,自行向快递/物流公司索赔。如作品的破损程度超出了可评审范围,为避免影响评审结果,建议参赛者立即重新寄送新的产品参加评审。

2、组委会将保证作品在评审过程中不被人为损坏,但因评审需要,将会对产品造成不可避免的使用及操作痕迹,组委会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 


九、大赛服务

活动支持媒体和网站及其相关平台将对大赛进行全面深入报道,相关内容将覆盖PC端、移动端和社交媒体。

大赛组委会将对具有良好产业化和市场前景的优秀设计作品,组织评估并推荐有关部门、机构以各种形式开展产品化和商品化孵化;帮助已产品化的优秀设计作品需求对接商业资源,加速其商品化过程;连接制造、品牌和商业资源,为有意向出让或合作的优秀设计作品牵线搭桥;同时对大赛获奖作品提供推广增值服务,对大赛活动对接成功的设计作品,优先推广市场渠道。

十、奖项召回

当遇到以下情况时,中华设计奖组委会有权收回奖项标志的使用权和已颁发的奖金、奖杯和获奖证书:

获奖作品造成重大社会危害或负面影响;

正式确认获奖作品侵犯了其他产品的设计权或其他知识产权;

设计者或生产者在未通知主办者的情况下对获奖作品进行明显修改,并继续在该作品上使用获奖标志或利用其进行宣传。

十一、知识产权 

1、获奖作品的知识产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大赛组委会有权对参赛作品进行文化艺术传播、推广等,并对获奖作品的知识产权享有优先受让权,如需知识产权转让将与作者另签订转让合同书。

2、对于所有参赛作品,在参赛者知情的情况下,大赛组委会有权在宣传和推广中使用其相关材料,包括作者信息、设计效果图等。

3、参赛者严禁抄袭或仿冒他人的产品或设计作品。一旦发现参赛者存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与他人就参赛作品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问题,大赛组委会有权取消参赛者资格;因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侵权导致的法律责任全部由参赛者自行承担,并赔偿因此给大赛组委会造成的所有损失。

4、所有获奖作品和参评作品,主办和承办单位有权出版作品集。大赛主办和承办单位对参赛作品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协助申请注册专利。

5、未尽事宜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

十二、生效与解释权

本规则的解释权及修改权归大赛组委会。

中华设计奖组委会

2019年6月21日

Leave a Reply